首页 >> 带着仓库到三国 >> 带着仓库到三国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 庆余年 特种兵:读书就变强 抗战:少年大军阀 明末工程师 唐砖 边戎 铁血战神周卫国 抗战之老子是军阀 调教大宋 三国之杀伐系统 
带着仓库到三国 心随所动 -  带着仓库到三国全文阅读 -  带着仓库到三国txt下载 -  带着仓库到三国最新章节

第16章 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!(2/2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

以前的战争无需骑兵,直到春秋时期,诸侯国之间打仗都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,国家的实力也用战车数量来衡量。战车用马拉着,士兵站在战车上,上衣下裙,也不用担心走guang。

上衣下裙,也就是古代所说的“上衣下裳”。衣,依也,人依以庇寒暑;裳,障也,人依以自障蔽。这是上古时期的常服,不论男女。上衣一般为窄袖、高领。衣领直接左右襟,在xiong前相交,左衣襟压右衣襟,称为“右衽”。相反,右襟压左襟,则是“左衽”,因为北边蛮夷的上衣的衣襟就是这样,所以“左衽”便被称为“蛮服”,甚至作为蛮夷的代称。

春秋时期的管仲,辅佐齐桓公“尊王攘夷”,称霸天下,孔称赞他说:要是没有管仲,我们都将披头散发,衣襟压向左边,成为蛮夷了。

到了战国时期,就有人发现穿裙子的不便了。他是赵武灵王,赵国处在北方,接壤匈奴,而匈奴骑兵多,速度快。赵国屡次跟匈奴交战,自己笨重的战车总是被匈奴机动性更好的骑兵击败。

有鉴于此,赵武灵王便决定进行军事上的改革。这改革,首先就是改变服装。他带头穿上胡服,将原来宽大的衣袖变窄,让士兵都穿短衣、长kù,从而便于活动,进而学习骑射。有了kù子以后,才有了骑兵,这才让赵国军事力量大增,成为战国七雄之一。

穿上kù子的,仅限士兵。普通人还是穿裙子。不过,那时已经有了“胫衣”,类似于后世的kù子,但是没有kù裆,没有kù腰,就只有两只kù管,套在小腿上,用带子系于腰间,但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,也就是现在的开裆kù,其目的是便于私溺,因为在胫衣之外,人们还穿有裳裙,所以不会显露xia体。

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,说战国时的张仪和苏秦“两人非常好学”,外出时看到什么典故,就马上记下来。当时纸还没发明,他俩手边也没有木简,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记录,回到家里后就将这些字抄写下来。

所以《礼记》中就提出“劳毋袒,暑毋褰裳”,说的就是做活时不能TanLou身体,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。人们穿胫衣,是出于防寒考虑,毕竟穿再长的裙子,裙底也会灌风进来。

《韩非子》里也有个有趣的故事。齐国有个盗贼,专门披着狗皮行窃,他儿子很得意,向小伙伴吹嘘:你看,就我爸爸有尾巴!没想到那小伙伴的父亲是一个因犯了罪被剁去小腿的人,这个小伙伴就反击说:我爸爸到了冬天都可以不穿绔。“绔”,也称“袴”,也就是胫衣。到了夏天,穿绔就太热了,人们就只穿衣裳。

为什么要跪坐着呢?原因很简单:避免走guang。唐代以前,我们的服饰特色是上衣下裳。裳就是裙子,无论男女都穿裙子,所以不要以为穿裙子是女士的专利,古代男子也是穿裙子的,而那个的时候的裙子里面不穿NeiKu,因为还没有发明NeiKu。

所以,为了避免走guang,人们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,既避免了走guang,又能尽显礼节,为了古人还专门制定了一整套以“跪坐”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。

所谓跪坐,就是**放于脚跟上,上身ting直,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,身体气质端庄,目不斜视。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,**离开脚跟,叫做“长跪”,也叫“起”。

在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中“乐羊子妻”劝丈夫拾金不昧时,就用这个姿势说话。有句成语叫“促膝谈心”,是说两个人跪坐在地上的席子上谈话交流,越谈越亲密,不知不觉地越来越近,膝盖都碰到一起了。

到了东汉末年,一种名叫“胡chuang”的折叠板凳,类似后世的马扎,从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,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。人们逐渐开始放弃坐这种难受的坐姿。可以说跪坐才是华夏古人的标准坐姿。不过这种胡chuang,基本上只有那些富贵之家才用,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,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东西。

喜欢带着仓库到三国请大家收藏:(m.bxwx.co)带着仓库到三国笔下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韩三千苏迎夏全部目录 赘婿岳风柳萱全部章节 叶辰萧初然全部目录 洪荒之功德99999999 万古神帝 网游之仙朝霸业 铁血战士之最强兵神 都市修真医圣 在第四天灾中幸存 我可以插嘴吗 薄荷酒 夺舍了通天教主 在人间 大奉打更人 完美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