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中国文学史 >> 中国文学史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 刺青 找得着北 刺猬 失重 你的虎牙很适合咬我的腺体ABO 父皇 丫鬟命 逆转ABO 当人妻受被迫接了强受剧本 诱导出轨 
中国文学史 南郡九思 -  中国文学史全文阅读 -  中国文学史txt下载 -  中国文学史最新章节

第七章 清(2/2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

第三节 艺术特色作者充分发挥想象,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。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,较之以前的志怪、传奇,有很大的发展。语言华朴兼擅,古雅清新,凝炼而富于表现力。“异史氏曰”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,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。

第五章 《儒林外史》

《儒林外史》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中心,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小说史上还从未出现过。因此,如何处理这样一个没有剧烈情节冲突的题材,从结构、人物、描写、语言等各方面,对小说家来说,都是一个新的挑战。

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基础“五十年中家门鼎盛”的祖上荣耀与“乡里传为子弟戒”的现实压力,使在科举道路上不得志的吴敬梓精神极为痛苦,移家南京,接触了更广泛的社会面,特别是知识人群,为他创作《儒林外史》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。

第二节 儒林命运的历史反思文人作为叙事者,不再盲从上层意识形态,与世俗文化心理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。为了突出儒林人物的精神状态,作品以所谓“功名富贵”为“一篇之骨”,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写,同时又广泛涉及了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。作者的描写既有现实依据,又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思考,使《儒林外史》的思想内涵超越了一般的世情小说,而表现出一种全面总结历史文化的意识。

第三节 讽刺艺术和情节结构《儒林外史》以前的小说,也时有讽刺描写,但象《儒林外史》这样,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,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,具有鲜明的独创性。

故事情节的淡化,是《儒林外史》的特点之一,也反映了一向重视情节离奇、巧合的中国古代小说在审美特点上的新变化。

《儒林外史》在结构虽无情节主干,但分散的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,仍然前后呼应和衔接。思想的内在统一保证了作品的“形散神不散”,而散点透视式的描写,又更加自由灵活地展开了流转、开阔的社会场景。

第六章 《红楼梦》

《红楼梦》是小说史上的高峰。这一高峰是曹雪芹创造的结果,也是二百多年来无数读者通过不断的接受认识共同塑造的结果。

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《红楼梦》的创作曹雪芹的家世与《红楼梦》的创作及情节有很密切的关系,这已经是“新红学”以来的考证研究所证明了共识。关键是与此相关的对小说性质的认识,《红楼梦》当然不是曹雪芹简单的“自叙传”,但在这部小说中,作家的经历与感受却有着比以往任何一部古代小说更重要的联系。它强化作品的现实性与情感力度,而曹雪芹不以“奇书”自诩,既强调“按迹循踪,不敢稍加穿凿,至失其真”,又着意“将真事隐去,用假语村言”的创作理念,更使《红楼梦》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思维的新高度。

第二节 没落的贵族家庭与新的人生态度《红楼梦》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,一是作者深刻全面地描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没落。作为以家庭为核心的小说,《红楼梦》较此前的同类小说如《金瓶梅》等有极大的发展。作者通过“冷子兴演说荣国府”,揭示了贵族大家庭没落的原因与表现,其中最严重的是所谓“一代不如一代”的问题。无论是贾政、贾赦、贾敬等人的昏聩,还是贾珍、贾琏以及贾蓉等人的荒淫,或是贾宝玉的率性而为,这个家庭的男性成员都不能承担起“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”(秦可卿语)。在“富而好礼”的掩饰下,家庭成员内部的尖锐、复杂矛盾,又昭示出大族人家“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,才能一败涂地”的哲理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作者以强烈的同情,描写了宝、黛、钗三人的爱情、婚姻悲剧。宝玉鄙弃世俗与传统观念,不愿秉承父辈旨意,走求取功名之路,这使得他从心底里亲近与功名无缘的女性,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黛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但这一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情追求,难以有美满的结局。相比之下,宝钗的世俗更多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。后四十回描写黛玉的早逝、宝玉的出家和宝钗的独守空房,完成了宝、黛、钗的悲剧命运。不过,从曹雪芹的命意来说,“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”是一种对现实更为彻底的否定。

第三节 艺术的高峰《红楼梦》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,大旨写情,揭示人物内心世界;二,真实而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;三,整体结构的严密、精巧与情节安排的灵活多样;四,高超的语言艺术;五,浓郁的抒情意味。

第七章 传统文体的新发展

清代是诗、词、文全面丰收的时代。虽然这些文体在清代以前早已成型,并出现过创作的高峰,但清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以更为细致、精巧的笔法,将上述文体运用得得心应手,进一步展示了传统文体的艺术魅力。

第一节 诗学四派清诗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诗学主张与流派,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士祯的“神韵说”、沈德潜的“格调说”、袁枚的“性灵说”、翁方纲的“肌理说”。

第二节 词的演进词至到清代,已在整体意义上发展成为一种与诗并立的、独立的抒情文体。清前期的陈维崧、朱彝尊等人为清词奠定了超越元、明的基础,而纳兰性德则被王国维誉为“北宋以来,一人而已”。他的词多写离别相思与个人闲愁,风格却不纤弱,其中融入了对人生的体悟,较之前人同类作品有所开拓。张惠言则在词的理论上有所发展。

第三节 桐城派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,是清代最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,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,几与清朝相始终。桐城派创始人是方苞,他论文最重“义法”,这里所说的“义”即“言有物”,也就是要有内容;“法”则是“言有序”,也就是指形式技巧。刘大櫆继方苞之后,进一步论述了文章的作法,着重探讨了“神气”、“音节”、“字句”的关系。姚鼐则提出了义理、考据、文章三者兼备的观点。至此,桐城派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理论构建。由于这一理论构建借鉴了历代古文创作的经验、教训,因此,又是古文理论集大成的表现。

喜欢中国文学史请大家收藏:(m.bxwx.co)中国文学史笔下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韩三千苏迎夏全部目录 赘婿岳风柳萱全部章节 叶辰萧初然全部目录 我可以插嘴吗 洪荒之功德99999999 万古神帝 网游之仙朝霸业 铁血战士之最强兵神 都市修真医圣 在第四天灾中幸存 在人间 薄荷酒 夺舍了通天教主 大奉打更人 完美世界